查看原文
其他

影评|《我不是药神》:民生疾苦的艺术表现有待深入(薛晋文)

薛晋文 中国文艺评论 2019-08-26

《我不是药神》

【导演】文牧野

【监制】宁浩,徐峥

【主演】徐峥,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

【片长】116分钟



民生疾苦的艺术表现有待深入

薛晋文


李克强总理近日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总理的批示,将本来炙手可热的电影又推向了新的高潮,一时间电影和药品成为热门话题。一部电影能引起巨大的关注,本身就说明了艺术的力量不可小觑。同样,一部电影能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充分反映了艺术可以间接改变现实,具有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存在价值。这应该不只是电影本身的价值和光彩,更是包括影视艺术在内的一切文艺的荣耀。就此而言,《我不是药神》无疑是成功的,是年度电影中的一颗耀眼之星!然而,从文艺创作和评价的最高标准看去,《我不是药神》还存在一定差距。为了促进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我们不妨送出几副苦口良药。



1.  话题性炒作不能代替精致的故事创作


《我不是药神》的创作者可谓聪明,故事直接取材于新闻事件,而且还是炸锅性的热点新闻。故事的原型既倾家荡产,又无奈身陷囹圄。这样的素材本身就极具话题性。纵观整部影片,创作者紧紧抓住了这一话题:人生失意的程勇经营一家保健品商店,在阴差阳错中发现了代购印度白血病药致富的绝好商机。在赚取第一桶金和腰缠万贯后,程勇从剥削患者逆转为反哺患者,从一名商人蜕变为一位慈善家,从患者的对立面华丽转身为他们的代言人,哪怕面临牢狱之灾都在所不惜。


问题的关键是,《我不是药神》在新闻事件演绎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缝合话题性和故事性之间的裂缝。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看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话题和艺术故事是盐融于水的化合关系,而非油悬浮于水面上的油水关系。而影片错误地将故事做了话题的外套,致使生活的本质和生活的现象本末倒置。于是,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对故事的沉浸和咀嚼屡屡被新闻性的话题粗暴地锯断和割裂,故事的韵味和美感被人为地抽空和剥夺。最要命的是,观众在观赏中刚刚找到一点故事的蕴藉之美,突然就被抽离得荡然无存;审美的愉悦刚刚找到感觉就戛然而止。故事的开始就是故事的结束,艺术欣赏的前戏即是高潮。自然,这无法让人尽兴领略高潮的快感和美感,这对于怀揣着审美期待走进影院的观众而言,抑或是一场情感戏弄和审美浪费,对观众和票友多少有一些不敬。



2. 艺术的煽情性不能代替艺术的批判性


影片留给多数观众的印象是煽情有余而批判不足。纵观全剧,你会看见佝偻的病人、割腕和自杀的极端场景、患者集体上访的苦苦哀求、弱者在法与情面前的声泪俱下、进口药受益者的欣喜若狂、黄毛和程勇眼中无助和无奈的泪水等。应该说,面对拮据的医药费,面对生活的苦难和磨难,弱者的生存本身就是一首血泪交响曲,在现实基层贫困群体中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拿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尺和要求去衡量,影视创作机械复现生活的血泪场景远远不够,艺术更重要的是揭露和批判生活苦难背后的症结和根源。


倘若艺术创作只停留在再现层面,就好比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只会提出问题,而不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艺术创作中的大忌,也是决定一部影片能否穿越时空成为经典的关键所在,更是一部电影能否跻身世界一流电影的根本所在。遗憾的是,我们在《我不是药神》中看不到创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实际上,造成格列宁等抗癌药物无法惠民的原因很多,影片应该聚焦于我们医药高科技原创性不足的事实,应反思我们“以药养医”体制带来的弊端,应洞察医药流通中存在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痼疾,同时也调研借鉴其他国家医疗事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惠民成果,从而,以艺术的名义,为重大民生问题的决策提供一种参考方案,为基层社会的失望和迷惘情绪点燃希望之光,这应该是一切艺术的基本责任和良知。



3. 喜剧性技法不能代替悲剧性的拯救力量


由宁浩和徐峥团队打造的电影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具有喜剧性,这应该是中国电影界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我不是药神》由徐峥亲自披挂上阵出演男一号,更增加了观众对喜剧性的期待心理。就电影本身的题材而言,喜剧元素的大量运用有助于凸显底层社会生存的荒诞感和荒谬性。影片中徐峥的夸张表演,程勇和黄毛、吕受益之间的阴差阳错,以及他与张院士、思慧之间的误会巧合,都比较娴熟地穿插了喜剧性元素。票房也证明了喜剧元素的植入是比较有效的。但是,该片的主题应具有浓郁的悲剧性,是对特定阶层和生命处境的痛苦审美。如果运用太多的喜剧性元素去驱动情节发展,那么,对生活和生命本质的追问,就会在蜻蜓点水和小猫钓鱼的低端徘徊,艺术对痛苦人生的引领和超拔就会流于油腔滑调,艺术对生命的抚慰和安顿就可能停留在浅尝辄止层面。这种大量非理性的炫技喜剧元素,从影片的完成度看,已然冲淡了艺术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理性认识,没有将悲剧艺术可以重新激发底层生活的伟大力量释放出来,距离艺术拯救生活和生命的天职还比较遥远,艺术审美对现实残酷的辩护性力量显得力不从心,由此造成了作品诙谐幽默有余,但深邃宏远不足;泪点和笑点齐飞,但思想力、拯救力、引领力明显弱化,这应该是影片隐蔽的致命内伤之一。



《我不是药神》正在高歌猛进中创造新的票房奇迹,但是,我们不能在票房的狂欢和胜利之下,忘却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使命和担当!


作者:薛晋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学者,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特约编辑:朱丽华

美编:木子


—END—


【延伸阅读】

微影评|《复仇者联盟3》《侏罗纪世界2》《后来的我们》《超时空同居》《完美陌生人》《路过未来》

一周微影评 |《八月》《喜欢你》《记忆大师》 《速度与激情8》《春娇救志明》《傲娇与偏见》……

《红海行动》:中国大片的新境界(张德祥)

打造主流的大众电影文化—评电影《湄公河行动》

公众号影评的媒介化困局(《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5期)

☆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

☆ 市场正在推动电影业的供给侧改革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新近影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